自然形态隆胸设计:ICE原则(二)
前情提要:“ICE”原则,它的目的是准确产生45:55这一乳房比率,并能保持住手术效果。在手术设计过程中,乳房下皱襞切口作为一个关键部分,将切口置于所产生的新下皱襞中,以保持上极与下极的比例。
自然形态隆胸设计:ICE原则
假体选择
乳房基底宽度是选择假体的第一项,理想情况下,选择的假体直径与现有乳房基底宽度的差值在0.5cm之内。假体的形状取决于现有乳房解剖情况和患者想要呈现的外观形态。假体宽度不变的情形下,形状的变化可以在凸度和高度(高度只在解剖型假体中,圆形假体的宽度和高度是一样的)中找到。然后利用ICE原则来确定乳房的理想假体高度和凸度。
ICE的定义
假体的置放会对乳房的软组织和皮肤产生影响。如果假体的参数超出了乳房的自然容纳能力,腹部的皮肤就会被募集到乳房下极。对于选定的假体,知道需要多少皮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假体参数和乳房的自然容纳能力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募集的乳房皮肤量(E)(从腹部牵拉到乳房下极的皮肤)(图2)。这是ICE原则的基础,E是在现有乳房下皱襞与假体入口之间的距离(图2)。如果假体的参数没有超过现有乳房的容纳能力,就不需要募集多余的皮肤,因此切口就选择在现有乳房下皱襞之下。
图2. ICE原则。 I=假体参数, C=乳房容纳能力, E=募集的乳房皮肤量(E)
假体的参数(I)定义为假体的高度加上凸度。乳房下皱襞的位置和乳房下极需要的皮肤是由假体相对于乳头乳晕复合体的高度(见Hedén的Akademikliniken方法所描述)及假体的凸度决定的:假体的凸度越高,需要的皮肤越多。乳房的容纳能力(C)定义为乳头到乳房下皱襞的拉伸距离。
解剖型VS圆型假体
对于解剖型的假体,就将其放置在中间位置,反映乳房下极相比上极有更多的容量(图3)。它正好与45:55的原则类似,下极比上极承载多。对于圆型假体,这一比例的实现,是通过将假体轻微放置在中间稍下的位置(假体的垂直高度下部占55%)(图3)。
初步结果测量
照片上传到PS软件,根据之前定义的四个关键参数(表1),运用标尺功能获得术前和术后的测量数据。
图3.图例显示了假体中线与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相对位置,在ICE原则里,对于解剖型假体来说,相对于NAC,假体上下的高度比是50:50,对于圆型假体来说是45:55。
此外,乳房下皱襞疤痕的位置,作为整体手术设计的一个标记,以乳头中心到新的乳房下皱襞距离的百分比来表示。并不是所有疤痕都100%与新的乳房下皱襞重合的,这个在下文也有所表示,平均右边是99.6%,左边99.7%。
图4.术中使用ICE原则进行手术计划。这里I-C=E的计算在论文当中进行描述。
解剖型假体ICE原则的计算案例
图4到图7展示了一个临床案例。ICE原则的计算在图5.患者使用的假体高度是10.6cm,假体凸度是4.6cm. 所以假体中间部位到假体最底端的高度是5.3cm(如前所描述,解剖型假体置放的高度比是50:50)。乳头到乳房下皱襞的拉伸距离是8.5cm,因此在此案例中:
I=9.9cm(1/2假体的高度5.3cm+假体的凸度4.6cm)
C=8.5cm(乳头到乳房下皱襞的拉伸距离)
I − C = E
9.9 cm − 8.5 cm = 1.4 cm
因此,乳房下皱襞要低1.4cm。从术中(图5)和术后的图片(图6和图7)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疤痕正好落在乳房下皱襞的位置。
圆型假体ICE原则的计算案例
为了更清楚的对比,我们使用了拥有同样组织和皮肤参数的患者案例,选择的圆型假体同样拥有10.6cm的高度和4.6cm的凸度。如上所描述的,圆型假体下部的占比55%。这样假体中线到假体最低端的高度是5.8cm(计算方式为10.6 cm × 55/100)。乳头到乳房下皱襞的拉伸距离是8.5cm。因此,在此案例当中:
I = 10.4 cm [(10.6 cm × 55/100) + 假体凸度4.6 cm]
C = 8.5 cm (乳头到乳房下皱襞的拉伸距离)
I − C = E
10.4 cm − 8.5 cm = 1.9 cm
因此,在此案例当中,乳房下皱襞要下降1.9 cm。
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组和B组数据。数据显示为平均值SE、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或适当的数字(百分比)。
图5.在同样患者(如图4,6,7)身上运用ICE原则的术中结果,手术切口完美的落在了乳房下皱襞上
结果
在本研究中,五十名女性都通过乳房下皱襞的方式进行了双侧隆乳术,平均跟踪了5.4 ± 1.8 个月。
看完文章后,小编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大家是不是也想了解:隆胸之后手感怎么样?哪家医院做隆胸好?隆胸一次能做多大呢?大家现在可以点击“在线咨询”,得到答案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