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毛的前世今生
一直都是这样,体毛的问题一直都是个大问题。
我们比想象中更自由,又比想象中更局限。
——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大学 卜丽安·法斯 博士
远在古老的文明中,“脱毛”便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唐朝女性脱眉毛,取“蛾眉”)
古埃及社会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理想的身体形象是全身没有任何毛发的。法老及其家族更需要符合这种理想模型,他们全身除毛,再带上由动物毛发或植物纤维制成的浓密假发。上层阶级的男性甚至会剃光胡须后带上假须。
而古希腊人对美的崇拜更是使他们孕育出各种规训身体的方式。从古希腊时代的雕塑可以看到,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无一不是以光洁的身体示人(除头发外),男性雕塑却可以看到身体上的毛发体征。
古罗马女性的毛发也未能幸免。古罗马浴场有专为女性打造的“护肤中心”,里面设有各种除毛工具:镊子、剃刀、磨砂作用的棉纸……更为直接的脱毛方式,都用以帮助女性展示光滑的胴体。
且不去对“脱毛”的背后做过多历史的解读,但“脱毛”在长久的时间沉淀下已经形成全球性的文化,深刻地参与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
自欧洲文艺复兴伊始,虽然体毛仍是禁忌,但欧洲女性的“脱毛事业”却逆转性地和身体解放发生了关联——身体上需要除去毛发的部位越多,说明可以暴露出的部位就越多。
16世纪的欧洲女性甚至不能裸露脚踝,而18世纪的时装已经可以隐约暴露出下手臂,欧洲上流社会的女性便不得不再次关注自己“毛发的文明”。
现代社会的脱毛文化往往被追溯到1915年开始的一场商业阴谋。美国的一家时尚杂志《Harper’s Bazaar 》五月号刊登了这款叫做Milady Décolleté的刮毛刀的广告,模特身着当时流行的低胸无袖晚礼服,高举手臂,露出光滑的腋窝,勾勒出了一种理想的美丽女性的样貌。
由于新刮、剃技术使除毛成本降低,广告商又有策略地在媒体上给女性宣导脱毛的必要性,于是这样的商业宣传不只引领了时尚界风潮,更是在短时间内把仅仅存在于上流社会少数女性中的审美价值(除腋毛),扩散到了广大公众间。
1917年,Wilkins Sword公司在北美发起了一场针对女性的强力宣传攻势,让公众相信,腋毛、体毛是不优雅的、令人反感的、男性化的,必须让它消失或不被看见。
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蕞深刻的影响并不是当下的潮流,而是建构出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体毛嫌恶”的观念在美国掀起一阵旋风,并随着好莱坞电影迅速扩散到欧洲大陆——荧幕里的女星身体总是光滑娇嫩的。
而在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文化交融”的影响,这样的价值也逐渐地影响了东方女性的审美。
《色戒》里汤唯在唱《天涯歌女》的时候露出了腋毛,有不少报道称是因为导演李安觉得腋毛很性感,那个年代的女性都不剃,所以汤唯才留了八个月,事实果然如此吗?
其实当时国内的大城市,例如上海、南京、北平、哈尔滨、香港等,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脱毛膏和女士剃须刀就像好莱坞的电影一样,都进入了都市女性的生活。在《色戒》里,王佳芝没有刮掉的腋毛,就和她留在玻璃酒杯上的劣质口红印记一样,暴露了她并非富商阔太太而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女生的身份。
直至现今,“脱毛”愈成为一种社交礼仪。在公众场所或者在私人约会当中,腋毛、体毛的外露不仅会让人的美丽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被视为“不拘小节”。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干净的体肤不仅是为了美观,从中体现出的个人习惯和自我形体管理准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与其说“脱毛”是对自己形态和容貌的严格,还不如说这是在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特质。在个体与灵魂中找到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符号,拾起优雅与自信,彰显洁白无瑕的人生。
后记,脱毛的方法有很多,根据选择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想要获得满意的效果,建议大家多多参考各种脱毛案例,并且谨慎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脱毛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拥有光滑细致的肌肤呦~想看更多脱毛案例的宝宝,可直接点击“在线咨询”,找我们的美丽顾问就能轻松获取各种案例哦~